提到周總理,
人們會想到他俊朗的外表,
想到他溫文爾雅的氣質,
想到他在外交會議上從容應對的神態(tài),
然而,
很少有人知道
周總理也留下了許多詩,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寫于1917年。
那是一個秋天,
19歲的周恩來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yè),
看到國內積貧積弱的面貌
毅然決定赴日留學,
尋求救國救民的良方
他用一首雄偉的七絕,
向世界傳達了改變的決心
無題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1917年 周恩來南開學校畢業(yè)留影)
很難想象,
這是一位19歲少年的作品;
弱冠之年,
就把天下興亡挑在了自己的肩上。
透過當時的照片,
可以看到周恩來堅毅的眼神,
即使在今天,
也能跨越時空給人力量。
開篇一句“大江歌罷掉頭東”,
是對前人“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致敬,
也照應了自己跨過江海,
東渡日本的現(xiàn)實。
“邃密群科濟世窮”,
表明了此次前去要學習的內容,
只有學習他國的先進思想和制度,
才能啟蒙民眾,
喚起國魂和國性。
“面壁十年圖破壁”
則借用了達摩禪師在山洞里面壁十年,
靜心修禪,
最終把佛教傳入中國的故事,
以此來表明自己不畏困難,
敢于突破的毅力。
最后,“難酬蹈海亦英雄”
再次表達了自己奮不顧身的決心。
“蹈海”有兩層意思,
一是革命家陳天華也曾留學日本,
為喚起沉睡的百姓而投海;
二是晚清時期,
把留學尋求真理的行為稱為“蹈?!?。
前有先輩為革命赴死,
后有愛國青年前仆后繼,
如此種種,
怎能不叫人熱血沸騰!
(周恩來1919年所寫《無題》(大江歌罷掉頭東)一詩手跡)
周總理在最美的年華,
寫下最熱血的詩篇。
他也用一生,
踐行了詩中的理想。
少年立志,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1年,周恩來還在上小學時,
校長給學生上課,提出了一個問題:
“你們讀書是為了什么?”
有人說為了光耀門楣,
有人說為了有大好前途,
輪到周恩來,他說: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那一年,他才13歲
青年奮發(fā),
為國家存亡而奔走。
后來,他遠赴重洋
到日本,歐洲等多地留學
才接觸到了共產(chǎn)主義,
走上了革命家的道路。
壯年拼搏,
為內政外交而奔波。
西安事變,萬隆會議
訪問蘇聯(lián)......
每一次,周總理都用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把中國的威望一提再提。
周總理的警衛(wèi)曾說過一個故事:
一次,總理連續(xù)開了好幾天的會議
已經(jīng)三十多個小時沒有合眼
短暫休息后,
馬上又有外賓需要接見
(油畫《鞠躬盡瘁》 王吉松1994年創(chuàng)作)
盡管疲憊不已
周總理還是說:
“給我一點時間
我去刮個胡子?!?/span>
過了良久,盥洗室仍不見動靜
警衛(wèi)悄悄打開門
眼前的畫面卻讓他心疼不已——
周總理站在洗手臺邊
一手拿著剃須刀
另一手輕握毛巾
就這樣以站立的姿勢睡著了。
鞠躬盡瘁的周總理
就是這樣為國為民
一如詩中“群科濟世”
“面壁十年”的宏愿
他用最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
卻用最赤誠的關切對待著人民。
不論是詩篇還是言行
周總理為人民留下的財富
到如今依然令人敬佩
這是一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少年,
亦是一位為國家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
斯人已逝,風骨猶存。
周總理用自己鞠躬盡瘁的一生,
為祖國帶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
人們對他的思念,
也是一年又一年。
愛人者,人恒愛之。
周總理的“美”是人格之美,
更是中華之美。
這樣的精神與風骨,
不僅是中國形象的縮影,
更像一盞明燈
照耀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十月初四
2023年11月16日
國際寬容日
時間最懂人心,
時間見證真情。
一顆心是否真摯,
時間長了便立見分曉;
一個人是否真誠,
漫長歲月會告訴你答案。
真正的情感必定耐得過時間的流逝,
正如美酒一般,
醞釀的時間更長則口感更佳。
往后余生,
無需他人的離去而悲傷,
只需做好眼前事,
珍惜眼前人。
時間,自會為你留下最真的人。
END
喝紅色壹號,展家國情懷!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請關注“紅色壹號酒業(yè)”官方微博和公眾號。